运行效率低下的中国茶业
关于中国茶产业的运行效率,我们首先从宏观上看看2011年的这样几组数据:中国茶园面积3000万亩,中国涉茶人数超过一亿人,中国茶农8000万人,中国茶业的农业产值729亿元,中国茶叶的市场总规模2000亿元。我们的人均产值便可以简单计算出来了。
当然,这些数据并不严谨,不同机构发布的数据不尽相同,但已经不重要了。
我们再深入到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看问题。
第一,茶园产出低下。单就传统原叶茶而言,我国茶园的平均亩产不到50公斤,只有世界平均单产的60%,远落后于肯尼亚、印度、日本等国。这主要归咎于中国茶叶的产品走入了误区:追捧名优茶,而且是名优茶中的“芽头茶”,而大众茶的开发力度不够,而且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
第二,茶资源利用率低下。这个问题和上一个问题有关联性。我国的茶资源利用率大约在25%—30%,还有更多的茶资源没有被利用上,浪费惊人!除了传统原叶茶的大众茶开发不够以外,我们的茶叶深加工只是刚刚起步。其实,茶叶浑身都是宝,茶叶的芽、叶、花、干、茎等都有利用价值。
第三,茶农的劳动效率低下。在茶叶的种植和加工两大环节,我们基本是以人工和手工方式为主,集约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极低。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茶叶的生产周期都不超过6个月,在六大茶类中占绝对大头的绿茶,其主产区的生产高峰期只有30天左右。同时,中国茶园大都分布在山坡和丘陵地带,尤其是传统名优茶的核心茶园,更是在高山云雾之中。这都是导致茶农生产效率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第四,制茶效率低下。首先,中国传统茶叶的加工制作都形成了一套很讲究、很严格的工艺,“看茶制茶”、“看天制茶”的制茶工艺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很多茶类的制茶工艺已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逐步形成了“传承人”体系。其次,传统茶叶的加工、制作周期很短。其三,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制作名优茶的全自动生产线,但同样面临生产周期短的问题,而且中国的茶园分散,大型自动化生产设备难以发挥作用,即使投入运行了的自动化生产线,其茶叶鲜叶的收购成本也陡然增加。对于已经广泛被茶农采用的小型加工机械,只能在茶叶加工的局部环节发挥作用,智能化程度很低,处在半人工、半机械的使用状态。
第五,茶叶精制和包装效率低下。同样,这个环节也是半人工、半机械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小、微茶企业和个体茶商,基本是手工操作。
第六,流通和营销效率低下。流通和营销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本来就是人员密集型的环节。但是,中国茶叶尚未形成大流通、大营销的局面,更未形成“快销”的市场,而所占用的物业成本、智力成本和媒体成本快速上涨。茶企业的营收规模大都在千万级,但企业“五脏俱全”。
中国茶产业的运行效率低下已经日益成为茶行业壮大、茶行业发展的瓶颈,茶产业不进行整体升级,茶产业的运行效率就难以提升。如何破局,下一篇文章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