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茶叶新闻大事记
时值年初,《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人民政协报》、《茶世界》、《中华茶人》、《海峡茶道》、《茶精品》以及伴夏茶网站在行业的高度,以媒体的视角,共同推选了2012年度中国茶叶行业十大新闻。
《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实施
全国第一部为发展茶产业而专门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于6月1日起正式实施。可以看到,《条例》在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注重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强化茶叶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做出规定。同时,《条例》在鼓励和扶持措施、茶园抵押融资、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等方面也作出创新性规定。
该《条例》的颁布对于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虽然是一部地方性法规,但代表着茶产业发展与法制接轨的方向,为中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卫生部、农业部联合发布《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12月10日,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新标准对茶叶类别的最大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由原来的9种增加到25种,菊脂类由以前的5项增加到8项。
新标准的颁布实施,为规范科学合理用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使用和滥用农药行为,提供了法定的技术依据。
行业积极应对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发布的《2012年茶叶农药调查报告》
4月11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北京发布一份《2012年茶叶农药调查报告》,此报告涉及多家国内知名茶叶企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积极应对,针对该报告发布的抽查检测结果,第一时间与相关企业进行认真自查。同时,协会严格对照国家标准GB26130——2010《食品中百草枯等54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后发现,这次“绿色和平”组织检测的茶叶样品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向社会发布报告,指出绿色和平组织的报告没有将检测结果与相关标准进行比对,造成社会各界对检测结果误读,将“农药残留”和“农药超标”概念混淆。
“茶叶农残”事件警醒行业:要本着对人民、对民族负责任的态度种好茶、做好茶。质量是产品的核心,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先天不足的品牌或企业注定没有生命力。
多地启动茶旅一体化,产业和茶旅游跨界结合成亮点
4月11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联合《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主办“的首届中国茶文化旅游发展论坛”在浙江省新昌县举行。来自全国产茶大县的政府及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和旅游界一百多人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茶文化旅游、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研讨。今年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更加重视茶旅游,启动“茶旅一体化”项目,国内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跨界结合成为行业新的发展亮点。
茶旅游是茶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有效途径,符合国家未来文化战略——“人文与生态”,契合了茶本身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行业特点,既整合了资源,又提升了茶行业的附加值,彰显了“美丽中国”的精神内涵。
茶企进军电商忙布阵
4月11日,买买茶网、茶多网、中国茶市电子商务平台、和君咨询、艺福堂等30家茶叶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及有关企业相继在《中国茶叶电子商务联盟公约》上签名,以“诚信、协作、共赢”为主旨的中国茶叶电子商务联盟成立,标志着中国茶叶电子商务开始步入行业自律、诚信共赢的时代。
扁平化、信息化、专业化、简单化是营销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商大战,“双11”火爆,主营也好,补充也罢,在信息逐渐对称的时代,电商已不是茶企探讨该不该做的问题,问题是如何监管,如何认识茶行业特有的消费属性并突破这一瓶颈进行有效营销。
“金骏眉”商标之争以“和局”收官
历时5年之久的“金骏眉”商标之争以“和局”收官,“金骏眉”被注册为“自然商标”,由福建省武夷山辖区内符合要求的企业使用。
商标之争的背后其实是法律意识缺位下的品牌之争。商品识别、身份归属、资产增值等无不与品牌所凝聚的市场利益相关。在中国茶行业商标意识滞后于名牌建设的步伐,既存在历史欠账,又有未来隐忧。因此一直有声音始终拷问——中国茶业真正进入品牌时代还需要什么?
中国民生银行茶业金融中心落户福建省厦门市
6月28日,中国民生银行茶业金融中心落户福建省厦门市,这是该行在现代农业领域服务于茶业实体经济而专门建立的创新型产业金融服务机构。隶属于中铁公司的中铁多经投资集团12月16日表示,公司首期将投资50亿元在湖北省培育茶产业,并打造全国性茶叶产销平台。2012年6月份中国证监会官网上披露了安溪铁观音集团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另悉,八马茶业、华祥苑等企业也有望在2013年冲击资本市场。
资本不仅逐利,而且嗅觉敏锐,茶产业是鲜有的一直以平滑曲线递增的行业,未来发展空间不可估量。茶行业不缺小资金,但缺大资本。在目前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大资本有可能打破行业格局,催生核心企业,缔造世界级品牌。
茶企创新终端渠道建设
9月16日,福建新华茗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福州的第一家门店——新华茗茶五一店开业。公司致力于福建省名优茶叶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同时开展茶文化推广、图书出版策划、发行业务,积极打造品茗阅读的新模式。9月25日,在贵州省农委主办的加快黔茶渠道建设暨“国酒茅台·国品黔茶”系统合作推进会上,经过茅台集团公司研究决定,由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控股,与国品黔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在北京成立北京双国九茗投资有限公司,进军茶叶终端渠道建设。
茶界有志之士一直在探讨茶经济。其实,经济学追求的就是合理配置资源,找到最优的性价比。整合资源,渠道共享,优势互补,这些模式创新往往能获得很好的边际收益。
茶资源综合利用引人关注首开学术研讨会暨产品展示会
11月16日—18日,浙江省杭州市召开“2012国际(杭州)茶资源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暨产品展示”,成为中国茶叶综合利用道路探索的历史转折点。展会产品琳琅满目,有茶饮料和速溶茶;有以茶多酚为原料制成的抗衰老制剂和防晒霜,有以茶氨酸为原料制成的抗疲劳制剂;有绿茶茶爽、白茶茶爽等系列洁齿除口臭的口香糖;还有杀菌能力极强的茶袜子、亮丽茶丝巾、儿童茶叶纸尿裤等。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加工可以拉动消费,满足消费多元化,消费升级化;深加工可以有效解决种植面积无限扩大,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高科技深加工可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中国茶业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央视播出《茶叶之路》,茶文化渐受关注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于7月推出一套大型电视系列宣传片《茶叶之路》。从福建省武夷山出发,沿着“茶叶之路”的主要路线,经由中国的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穿越蒙古国,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最终抵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以全景视角全程跟踪行进,沿途拜访茶路遗存,使观众与万里茶路最近距离的接触,每天播出一个10分钟的短片,共90集。
媒体向来冷眼旁观,今年也酷爱“喝茶”,以央视为代表的众多媒体纷纷开辟茶栏目,大投入、大制作风起云涌。从微博关注度也看得出,茶文化渐入人心。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茶文化能否不负众望,再现辉煌?